定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  >> 市政府文件  >> 定政发
  • 名称: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通知
  • 发布机构:
  • 发文字号:定政发〔2022〕21号
  •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2日
  • 有效性:有效
定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定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通知
2022年09月22日    【字体: 】    打印
 
定政202221

 

各乡镇人民政府、城区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现将《定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定州市人民政府
202289

(此件公开发布)

定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我应急管理事业长远发展思路和重大举措,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河北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应急管理改革发展,坚决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持续加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稳步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统筹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不断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各类安全生产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应急管理能力稳步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1. 应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一是应急管理改革平稳有序。根据《定州市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相关职责,组建市应急管理局,25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二是应急指挥体系逐步优化。调整优化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等6个协调机构及其办公室的组织架构、职责职能、运行机制及成员单位的责任,理顺统与分、防与救、上与下等职责边界,初步形成了政府统一指挥、专项指挥部分工负责的应急指挥体系。三是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健全。制修订《定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项总体预案,《定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28项专项预案,《定州市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34项部门预案,完成406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备案,初步构建了上下衔接贯通的应急预案体系。四是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完善了以市消防救援大队为主力军,企业专职救援队伍为协同力量,驻地武警部队、民兵为突击力量,蓝天救援队等社会救援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五是应急管理专家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市级应急管理专家库,遴选118名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燃气等行业领域专家,为全市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六是应急预警机制不断健全。建立健全双人双岗”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特殊时期三三制值班制度、事故信息报送制度、事故信息报送情况通报与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报告,紧急情况科学分析研判、迅速响应、高效处置。

2.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一是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十三五时期,全市工矿商贸领域共发生3起一般生产安全事故,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实现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双下降;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继续保持五年零发生记录。二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制修订《定州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定州市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梳理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和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每年市政府与乡镇(街道)、有关部门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大考核权重,将安全生产纳入市委年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三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督促企业做到五落实,五到位,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专家查隐患、部门促整改、企业抓落实方法,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推动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市所有行业领域企业均完成双重预防机制创建。四是安全生产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培训工程,执法人员执法持证率达100%。严格执行年度执法计划,共检查企业1000余家(次),隐患整改完成率达100%以上。定期开展执法案卷评查、异地交流执法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五是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结合安全监管强执法防事故工作,始终保持安全生产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坚持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干部带队检查,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做到常打常治,有效防范和治理事故隐患,确保高危行业企业安全有序运转。六是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积极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0余万份,接受群众咨询4万余人次。

3.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稳步提升。一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逐步完善。市应急管理局与市气象局加强沟通,及时发布雷暴、大风、强降雨等预警信息,防范应对特殊恶劣天气。二是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工作持续开展。投资175万对全市农村住房开展农房保险续保工作。三是灾害信息员队伍不断壮大。组建完成覆盖所有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及619名灾害信息员建档工作,定期组织灾害信息报灾培训,不断提升灾情报送水平。四是物资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投资236.32万元购置自储移动排水泵、发电机、移动照明灯、子堤等40余种防汛物资和棉衣、棉被、帐篷等救灾物资。社会号备编织袋20万条、砂子2000方、石子2000方。五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强。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家。创建定州市安全文明家庭”155户,安全文明之星”204个。投资19万元建设一处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内容涵盖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居家安全、警示教育等方面。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送入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农村、家庭,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风险防范意识。

(二)面临的挑战

1. 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压力仍然较大。一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我市工业企业数量多、门类广,其中小微企业数量占90%以上,产业层次总体不高,新兴产业占比小,企业工艺落后、产能落后、装备落后的情况依然存在,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偏低,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素养不适应现代化安全生产需要。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更加集中、更加突出,燃气供应、电力及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行业难以预见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多。二是新的安全风险集中显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乡建设项目不断增加,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自建房、燃气工程等越来越多,传统高危行业领域和新兴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增加了安全风险的分散性、隐蔽性、流动性和关联性,城市系统性风险不容忽视。

2. 自然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春秋干旱少雨,春旱、春夏连旱现象普遍,夏季降水集中,洪涝风雹灾害多发频发特征明显。保定石家庄断裂南北向贯穿我市,存在一定的地震灾害风险。市域地下管网、通讯、电力等领域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不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仍有不足,城镇消防基础设施薄弱、老旧房屋数量庞大等短板总体上依然存在,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未根本改观。灾害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财富聚集、人口集中等因素相互交织叠加,导致灾害风险的系统性、复杂性持续加剧,全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巨大压力。

3.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各项工作整合力度不足,综合协调、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军地协调等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应急救援力量、责任链条衔接、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救助资金保障与物资调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未真正形成链条化的应急管理体系。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责任落实机制、风险会商研判机制、舆情应对机制、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街道)监管力量偏弱,专业水平不高、人员配备不足,干部业务知识薄弱、人员不足不稳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4. 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全面提升。一是信息化手段运用偏弱。应急管理系统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未建成市级应急指挥平台。二是应急专业力量短板突出。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具有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短缺,特别是学科交叉、多专业结合的人才稀缺,难以满足现代化应急工作的需要。三是应急救援能力有待提升。多灾种应急救援队伍、专家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存在欠账,物资储备不足,路网骨架不清晰,紧急运输保障能力不高,事故灾害应急演练覆盖面较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四是公众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有待提高。公众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尚未牢固树立,重救灾、轻防灾倾向普遍公民应急素质教育体系不完善,灾害事故科普和安全培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常态化大众应急疏散演练尚未实现全覆盖,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偏弱。

(三)发展机遇

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为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多项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多次出台政策文件,加强领导、强化监管,狠抓责任落实,引导应急管理事业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2.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多个国家战略叠加为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有利契机。定州市属环京津核心功能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将进一步带动我市向建设高品质中等城市大步迈进。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加速聚集,一批更高水平优质溢出资源将齐聚我市,在高标准规划建设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共建共享综合防灾减灾资源、集聚发展应急产业等方面,为我市应急管理跨越式发展提供战略机遇。

3. 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为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体制基础。随着市级机构改革整体推进,重构性健全了党的领导体系和政府治理体系,系统性增强了党的领导力和政府执行力,我市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机构职能体系框架初步建立,主要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上级保持基本对应。各乡镇(街道)全部组建了应急管理办公室,逐步厘清应急管理横向及纵向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救援、监管、执法、保障等互为衔接的大应急管理格局,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打牢体制基础。

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对接合作,全力营造创新生态、聚合创新要素、激活创新动力,努力培育更多高新企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快速发展,将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与其他技术领域深度融合,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架构、模式与技术手段,为推进我市应急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我市“1368”发展布局,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重大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防风险、保稳定、建制度、补短板,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美丽定州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统筹发展和安全,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确处理应急管理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坚持预防为主。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事故灾难应急与预防工作相结合。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加强常态化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装备配备、预案演练等工作,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

坚持依法管理。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用法治方式破解工作难题,健全依法履职依法治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落实各项法律法规、标准规定,提高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坚持精准治理。加强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新体系,努力实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坚持协同发展着眼和服务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动建立与周边市县实现应急管理联防联控、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区域内应急资源共享、应急机制互通、应急救援互助,提高区域整体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共筑应急管理事业高地。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救灾水平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化解、事故灾害应对和综合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大力压降各类安全事故,为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制、责任机制、协同机制、会商机制、舆情应对机制、恢复重建机制等更加合理,法规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健全。应急管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

灾害事故防范水平全面提高。灾害事故风险底数全面摸清,风险治理更加精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预防和监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高。

应急处置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各类应急救援力量布局更加优化,配置更加合理,救援协同应对更加顺畅,预案管理更加科学,应急实训演练更加有力,应急救援效能明显提升。

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成果转化更加高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应急产业日趋壮大,物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才队伍迅速壮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应急文化深入人心,市场化应急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2025年目标

指标属性

1

安全生产类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坚决遏制

约束性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4%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2%

约束性

5

灾害防治类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0.95%

预期性

8

能力建设类

市级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

达到85%

预期性

9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

达到95%

预期性

10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

10小时

预期性

11

市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占比

超过60%

预期性

12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

达到100%

预期性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1.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应急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应急管理财政投入,加强干部队伍应急管理能力培训,招聘一批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队伍智力支撑作用,提高应急决策准确性与科学性。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一批高素质应急专业救援队伍,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充实覆盖到街道(乡镇)应急机构,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应急志愿队伍建设,发挥志愿者在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民兵应急力量建设,统筹民兵与地方应急力量运用。加强应急信息队伍建设,提高应急信息的传递能力,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高效快捷,形成事故灾害预防和处置信息快速传递网络。

2. 完善应急管理责任网络。建立党政领导应急管理责任清单,出台我市党政部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等系列责任制规定。制订部门应急管理权责清单,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建立应急管理综合考核制度,优化应急管理责任考核机制,将应急管理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事故前严重违法行为刑事责任追究。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深化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事故整改措施落实评估机制,加强对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完善责任链条,确保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

3. 完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制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管理体制和能力建设,在人员编制、组织架构、职能划转上进一步优化,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的应急组织架构。健全乡镇(街道)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整合相关议事协调机构,优化职能配置。建立健全以政府力量为主,基层社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协同参与的城乡应急管理机制,强化部门优势互补、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的统分结合管理模式,形成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加强与公安部门、消防救援机构的协调配合,达成应急联动共识,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提升灾害处置水平。积极发挥村(社区)自治组织优势,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基层应急能力。

(二)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1. 加强风险监测研判与预警。建立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区域天气监测网络加强洪涝灾害监测,动态掌握全市雨情、水情、旱情等信息,全面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自然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定期汇总分析各专业部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大灾害形势研判意见,形成综合会商研判报告,加强多方参与会商和多源监测预警信息的综合研判。健全安全风险公告警示和重大安全风险预警制度,定期对红色、橙色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预警。建立重大风险联防联控工作制度,综合采取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政许可、科技推广、技术治理等手段,切实将重大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2. 强化风险辨识和隐患治理能力。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掌握全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查明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制订科学的风险管控方案,实现风险超前防范。加大灾害易发频发、多灾并发和设防不达标等重点隐患排查力度,实现隐患即时治理。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化完善双重预防长效机制,全面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培育一批双重预防机制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标杆企业,督促引导企业加速安全管理体系融合,提升运行质量。定期组织辨识评估全市公共安全风险,不断完善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

3. 提升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强化自然灾害风险源头治理,加强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重大设施设防水平。加快防洪抗旱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上游洪水防治,全面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强海绵城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全面推进重大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高学校、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严格落实新建、改扩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有效提高避难防灾能力。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宣传,规范防火检查站建设。

4. 增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安全风险,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全力控制一般事故。推动落实高风险项目联合审查制度,在积极争取京津和雄安产业转移合作的同时,从严格规划准入、规模准入、工艺设备和人员素质准入、淘汰退出落后产能等方面入手,对标疏解清单,制订承接清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高风险行业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更新,引导安全保障能力低、长期亏损、扭转无望的低端企业主动退出。

危险化学品:制订落实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和项目准入条件,严控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准入。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全面实施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加大四个一批实施力度,依法淘汰落后的、不符合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将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从业人员作为重点行业领域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群体,提升班组长安全培训率。积极推动化工园区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安全监管人员,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工贸行业:围绕检维修、外委施工、停开工等重点环节,严格作业标准,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精准化,深化煤气、高温熔融金属、涉爆粉尘、有限空间作业等领域专项整治。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全面提升工贸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加强中小企业安全监管,指导、帮扶企业强化安全管理基础,提升安全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强化有限空间监管,精准辨识有限空间风险,严格落实现场作业安全及应急保障措施。进一步摸清作业场所10人以上木粉尘、金属粉尘和农副产品粉尘企业基本情况,督促指导企业对建(构)筑物、除尘系统、防火防爆、粉尘清理等方面重大事故隐患进行彻底排查整治。

城乡消防:实施打通消防生命通道工程,制订实施一策、一区一策综合治理方案。加强消防队伍标准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聚焦老旧小区、彩钢板建筑、家庭生产加工作坊、三合一场所、城乡结合部、自建房、物流仓储等突出风险,落实差异化风险管控措施。集中开展易燃易爆单位、人员密集场所、高层建筑、物流仓储等重点场所火灾隐患治理分步完成重大消防安全风险管控、老旧消防设施改造、企业消防力量建设任务打牢乡村地区火灾防控基础,加强乡镇工业园、特色小镇、小微企业等乡村新兴产业消防安全评估和集中治理。积极推广应用消防安全物联网监测、消防大数据分析研判等信息技术,将消防工作纳入基层网格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城市消防数据库。持续提升大中小学、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客运站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水平。

工业园区:完善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责任机构和具体职责。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建成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控,规范园区布局,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布局企业,完善公共设施。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开展园区安全风险评估。

推进分级分类精准化监管,提升队伍专业能力,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推进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特种设备、城市安全、农业机械、城镇燃气、集贸市场、电力、城市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开展专业风险评估,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大力解决安全检查查不出问题难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同步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切实防范各类安全风险

(三)增强事故灾害应对能力

1. 优化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完善预案管理体系,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各类预案编制、评审、评估、发布、备案、实施、监督等管理工作程序。制订完善各乡镇应急预案,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立政府及其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预案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现应急预案的动态优化和科学规范管理,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定期开展跨部门、多层级的联合应急演练,重点加强无脚本演练,推进应急预案演练向实战化、常态化转变,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加强演练的分析研判和总结评估,根据演练结果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调整修订。

2. 提升信息精准传播能力。建立事故灾害信息搜集报告制度,畅通灾情信息报送渠道,强化综合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着力打造覆盖全面、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相对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提高灾情信息报送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制订应急信息发布制度,明确发布职责、权限、渠道、程序和工作机制。加快应急广播平台、网络、终端建设,健全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间的信息传输通道,提高应急广播覆盖面和适用性。加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开展农村应急广播使用人员培训和信息发布演练,实现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群体的有效精准传播。

3. 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健全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加强现场指挥规范化建设,建立专业指挥与专家支持团队,打造专业指挥员和专家队伍,加强指挥信息化建设,提升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和保障能力。建立跨部门联动响应机制,提升应急救援协调能力,实现应急状态下消防救援、卫生健康等多部门救援力量统一指挥、协同配合,建成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军队和武警部队为突击、社会力量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扩展救援队伍对水上救援、洪涝灾害、有限空间、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打造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联勤、联训、联调、联战机制,强化各类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按照急需先配的原则,持续加强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和更新,重点消除应急装备空白点和急需装备的配备更换。完善与周边市县的灾害联防联控机制,提高区域协同响应能力。

4. 提升事故灾害现场处置及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立各部门之间及政府与企业、社会救援队伍之间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事故灾害的应对能力。加强供电、供水、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系统破坏情况调查和快速抢险能力建设。加强对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工程装备与移动式无害化处理设备。建立健全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机制,及时对事故灾害进行应急抢险,设立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对受灾害隐患威胁的居民实施避险搬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灾害事故调查制度,严格依法依规开展事故和事件调查,认真做好灾害事件的分析,依法开展责任追究,加强灾害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5. 提升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完善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健全事故灾害舆论引导机制,完善灾情信息发布制度,规范新媒体信息发布审核和内容管理。及时向本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新闻办通报事故灾难、自然灾害有关情况,加强舆情监测与引导,主动发布准确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组织并参加应急管理部门舆情管理工作培训,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建立舆情应对专家库和网评员队伍,打造高素质舆情管理专业团队,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四)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1. 加强应急管理法治保障。强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执法监督和案卷评查,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加强应急抢险、灾害救助、防震减灾领域行政执法。加强执法力度,针对在消防通道、电动车充电、老旧房屋、三小场所、综合批发市场等执法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研究制订本市相关规定。实行两法衔接,规范实施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提高执法人员专业化素质,做好乡镇(街道)、园区应急管理部门专业人才招录工作,具有应急管理相关学历、职业资格和实践经验的执法人员数量不低于在职执法人员的75%。严格落实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及时补充和更新综合行政执法装备。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加大应急管理普法宣传力度,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强化新法宣传。

2. 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完善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能力储备有机结合多元化物资存储机制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存储、调拨、归还、报废、再利用等管理制度,建立储备更新、物资损耗等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完善社会应急物资征用办法和补偿标准,拓宽应急物资筹集渠道。推进社区、学校、医院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的应急物资储备,鼓励家庭有针对性地储备应急物资,形成社会储备体系。以水利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为主,梳理制订紧缺物资清单,加大个人防护装备和综合应急救援器材装备采购力度,加强防汛抗旱、转移安置等常备物资储备量,适当增加抢险新材料、新设备。加强扑火机具等装备配备,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火灾能力。按照灾情共享、信息互通,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快速反应、就近保障原则,与毗邻市县建立协同联动保障机制,发挥整体资源优势,确保区域内受灾群众生命安全及基本生活能及时得到有效保障。

3. 提升科技信息支撑水平。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广应用上级部门研发的各类应急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效能。集成建立全市应急物资装备、预案、专家、救援队伍等数据库,推进建立集应急信息数据库、信息交换、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实时接入消防、气象、交通等相关重要数据,实现多部门视频监控点位互通。加大先进应急装备应用及传统行业技术革新力度,实现超前感知、智能预警、精准防控、高效救援。提升装备现代化程度,强化液压破拆技术、消防机器人等应急先进装备技术的应用;对危险化学品、涉氨、涉爆粉尘等高危行业领域,积极鼓励技术革新,大力扶持机器设备升级迭代,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革。大力推进三小场所智能烟感、红外线监测、餐饮场所燃气泄漏报警装置项目,加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管理,推动消防重点单位接入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4. 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健全铁路、公路等应急运输综合协调和紧急调度制度,增大运输线路运能运力、通达里程和通达区域。完善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保障重点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通达能力。推进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强化事件现场及周边道路交通管控,完善应急救援车辆优先通行机制,保障应急救援队伍、装备、物资快速到达事件现场。加强交通应急抢通能力建设,补充完善重要交通枢纽的工程抢修装备,落实主要运输线路智能监测、预警、疏导、清障、修复措施,加强对重点线路、站点、桥梁监控力度,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依托通用机场运用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装备发展空中救护,提升应急运输调度效率让救援力量能够更快到达第一现场。

5. 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健全事故灾害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采用人员接力、轻骑兵前突侦察小队与先进可靠通信技术手段等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极端条件下前后方通信不断。重点加强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间通信网络建设,配备适用的通信装备,形成公众与专用、保密与非保密相结合的应急通信保障网络体系。提升公众通信网络防灾抗毁能力和应急服务能力,提升在公网瘫痪等最不利条件下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灾害事故现场通信网络稳定高效。

(五)打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1. 实施基层精细化治理。强化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增强应急管理人财物的配置,实施社会资源和服务向社区聚焦。推进以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服务站(点)建设。深化网格化综合管理改革,以现有社区网格为基础,将综治、安全、城管、消防等基层网格进行有机整合,实行乡镇、街道、社区三级管理和扁平化垂直指挥调度,充分发挥网格员在安全生产、事故灾害报警、灾害信息统计、应急知识宣传和抢险救援等方面的作用。实施街长”+“网格员管理模式,推进应急管理向精细化发展。充分发动基层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巡查、举报、宣传等,加大对应急管理违法违规行为有奖举报的宣传和奖励力度,发挥群防群治作用。

2. 完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完善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在本市开展业务的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第三方机构,建立支持培育、违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和人才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高危行业领域全面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基础上,督促其他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投保,切实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评估管控和事故预防的作用。持续推进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保障能力,防止因灾返贫。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通过行政、市场等手段,推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和供给资源共享对接、有序衔接、领域跨接,推动应急产品和服务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最大限度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党群社团等各类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持续推进应急文化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线上与线下互动融合,拓宽应急文化推广传播渠道。依托“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主题宣讲,加大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教育力度和覆盖面。制订实施全民安全教育计划,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五个一活动,推进安全第一课等普惠性安全教育。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建设综合性应急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应急避险、逃生自救、防震减灾、公共安全等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持续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完善应急文化广场、应急文化长廊等宣传场所,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阵地建设不断拓面增量,提高创建水平。积极创作以应急管理为主题的优秀文化产品,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4. 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赋能建设。依托重点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需求牵引、应用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共同对我市应急管理区域性、倾向性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急管理领域重大成果转化。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应用。鼓励技术评价、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企业提供应急管理专业服务,推动构建集研发制造、集成创新、工程实施和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

四、重点工程

(一)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以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网络,配足配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整合组建乡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村(社区)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整合组建村级应急管理员队伍,以党员干部为主体建立应急突击队,提升第一时间开展应急处突工作的能力大力提高基层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二)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化解工程。组织实施全市灾害风险普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作,摸清灾害风险底数和综合减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建立自然灾害重点隐患排查化解台账,限定时间,加强督导,化解一个销号一个。

(三)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程。利用现有或拟建的公园、绿地、广场等,按标准规范建设1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做到标志标识规范化、功能区域规范化、设备设施规范化。配置住宿、供水、供电、通信、医疗、厕所、排污以及消防、物资储备需要的各种设施,贮备必需的应急物资,用于满足一定数量的常住人口临时避险和短期安置需要。按照属地原则,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设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

(四)消防站点及消防设施建设工程。按照中心站+小型站的建设模式,推进城市消防救援站建设,在中心城区建设1座特勤站,1座一级站和3座二级站,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座消防水鹤,每个行政村至少建立2处消防取水口,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企业集中区域应依托供水管网按照间距120米标准,同步建设市政消火栓。完善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年久失修和管径偏小的管道,提高供水可靠性。持续推进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鹤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完善城区应设置的市政消火栓、消防水鹤。

(五)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工程。建设涵盖防洪、抗震、消防、人防、气象、安全生产领域等的市级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完成市级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并与省应急指挥平台对接。建设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完善安全生产政务外网,实现与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相关单位的网络连通。

(六)应急科普宣传教育工程。建设集宣传、教育、培训、体验于一体的应急科普教育基地,涵盖校园安全、自然灾害、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家居安全、环境安全、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场景,采用声光电、多媒体影像等现代新技术展示防灾避险、应急救护常识,开展科普教育。编印通俗易懂的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和科普读物,对城区居民开展火灾、房屋倒塌、城市内涝、地震等灾害防范及技能宣传,对农村居民重点开展火灾、雷电、大风、冰雹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联席会议的领导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合作、上下联动、明确事权、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做好部门发展专项规划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完成。

(二)加强资金保障。围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投入的引领带动作用,落实企业应急管理投入责任,拓宽应急管理投入渠道,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应急管理事业建设,促进全应急管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施取得实效。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

(三)加强人才储备。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发展战略,统揽全局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等队伍建设。网罗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专业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专业人才教育培训,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一支能应对不同灾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应急管理人才队伍。

(四)加强评估考核。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市安委办、市应急管理局对本规划相关内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及时公布规划的进展情况,营造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氛围。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指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事故管理分类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商贸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其他行业。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重大事故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指全市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值。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指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与每十万工矿商贸从业人数的比值。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指全市每一百万人口中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的人数。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指全市每十万人口中因自然灾害受灾的人次。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指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

8. 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指灾害预警地区接收到预警信息人数与灾害预警地区总人数之比。

9. 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指接到灾害事故报告后,政府按照灾害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点、应急救援物资到达受灾现场,且使受灾群众衣、食、住、医等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

10.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指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际培训新增从业人员数量与企业新招录人员数量的比值。

11. 防灾减灾救灾三个转变:指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12. 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指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13. 6议事协调机构:指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

14. 安全宣传五进”“五个一五进指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个一指主动接受一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一条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忆一次安全事故教训、当一天安全检查员、查一起自己身边的习惯性违章。

15. 轻骑兵应急通信前突小队:指依托消防救援大队,由各级消防救援队伍调度指挥的一支大灾自动集结、小灾双向通信、定点按需召集的联勤联动队伍。其他汽车不便于通行的地区,需配备摩托车或租用骡马等,骑手由消防救援站指战员或选聘社会人员担任,配备关键性通信装备,满足极端条件下通信力量快速投送等实战需要。

政策解读:
《定州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解读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定州市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1306820002
冀ICP备07026536号   冀公网安备 130682020000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