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一是要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了解人类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懂得辛勤的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保证,懂得把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奢侈浪费等恶习的影响。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投身劳动实践中去,在劳动中增长才干和磨炼意志;在劳动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在劳动中发展智力、促进思维:在劳动中享受乐趣,感受生活的美。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必然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做事勤快,兢兢业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能在劳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从初一到初三都开设了劳动教育课,有专业的劳动教师任教,学校投资了一定的物力和财力,配备了专业的劳动工具,采取室内与室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让学生从教室走向田间,从学校走向社会。
一、转变思想观念
思想的提升才能确保行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从转变家长与教师观念入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些家长在教育中认为孩只需要学习好知识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完成家务活等。也正是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使得许多孩子自里能力不足。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就要做好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发挥劳动教育作用。
(一)落实以学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树立榜样的基础上做好转变工作,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孩子存在的问题,采取正面积极的教育方法,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中要发挥家长引导作用,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转变家长教育观
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将来生活就一定好,忽略了孩子思想、劳动等其他方面的教育,是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让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学校通过开展家长会、专题讲座等方式,组织家长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转变自身态度,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落实学校劳动教育
(一)转变学校劳动教育现状,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中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培训,在更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专业实力,实现劳动教育职业化发展。其次,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由于劳动资源比较丰富,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尤要从开发利用周边资源出发,做好场所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展现劳动教育优势,满足劳动教育发展求。学校主动落实上级要求,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主动将劳动教育纳入到教育计划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获取信息反馈,整合教育内容。
(二)明确教育渠道,从学科融入出发,展现劳动教育优势。由于劳动教育注重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就要主动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展现教育优势。通过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育中,在展现劳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
第一,班级作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就要采取多样化活动,如手抄报、黑板报比赛等,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提升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折叠、搭建、编制等手工制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得一定的成功喜悦。
第二,劳动从室内走向室外。适当参加室外劳动,除草、浇花、翻地、打扫校园卫生等室外劳动。劳动前教师对劳动任务做好规划和示范,劳动过程中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劳动光荣的意识,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每次劳动任务学生完成的都非常好。劳动过后教师做好劳动总结和记录。
第三,劳动教育要加强与社会联系,学校经常利用公益活动等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进到养老院、社区、街道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意义。通过开发周边的资源,可以建设一些劳动教育设施,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让学生的劳动和学习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例如,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开发园艺、养殖或者种植等校本课程内容。让学生借助“农耕园”进行劳动学习。拓展当前劳动教育的渠道,有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的劳动参与热情。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劳动过程中的集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学校是每个人的"大家庭”,班级是一个个"小家庭”,每个学生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需要爱护环境并且为家庭负责,在午后放学之后安排学生负责洒水或者清扫工作,利用这种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正面效果。
第四,落实课程要求。
(一)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确保课时的充足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课程作为开展学校教育的重要形式,就要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借助实践活动转变学生思想认识。所以学校教育中需要严格按照新课标中的内容,落实相关课程,同时还要制定教育计划,布置劳动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学校中也要认识到课程灌流的重视度,真正将课程与课时落实得到具体中去,确保教育的顺利开展。教师在教育中需要严格按照就地取材原则,掌握学生需求,与本地具体情况进行融合,挖掘适合的教育资源。
(二)进行考评或举行活动增加学生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课程的积极性,学校应当将劳动课程进行定期考评,如将劳动课程参与到学生学期末的综合素质评定中。同时,学校应该积极开张劳动实践或竞赛类活动,如:每学期举行"叠被子大赛"、"舌头尖上的美食大赛"、"优秀内务评选活动"、校内"师生劳模"等评选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给老人们表演节目、洗衣做饭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了很多做饭技巧,在学生把自己的"手艺”带给别人享受的同时,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学生从劳动比赛和实践中既增长了技能,又获得了成长。何乐而不为?
总之,教育青少年热爱劳动,培养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亦是成就青少年幸福美满人生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