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区域规划
《定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7-27    来源:     
【字体: 】    打印
 定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市和科技强市,根据《定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以来,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综合水平持续提升、创新体系逐步健全、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支撑不断增强,我科技创新工作进入最快最好发展时期。制定出台了《定州市科技创新跃升计划推进办法(20192025年)》《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措施,推动市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由全省29位跃升至第7位,晋级A类县(市)我市获评省级特色产业振兴工作优秀市河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名市、河北省体育用品产业名市、省工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河北定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评优秀园区,河北定州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河北省智能制造示范园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北方循环经济园区获评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全市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是2015年的16.8倍和4.5倍。累计备案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7家。科技研发平台发展迅速,累计建设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6家。建设市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6家。双创服务平台日渐完善,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6家省级12家、市级9家。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发展,与中科院、天津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加速京津技术在我市落地转化。派驻省科技特派员49名,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1个。认定省级科普示范基地3家。
二、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全球范围颠覆性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成为重塑国际格局的关键力量,新兴技术领域成为博弈重点。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定州市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实现换道超车带来契机。同时,国际经贸摩擦、传染病防控、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对科技发展提出挑战,亟需全球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我市要夯实战略科技力量和创新基础,在变局中开创新局。
从国内看,创新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高质量发展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需求显著增加,面对新形势,必须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工作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主动作为,掌握发展主动权,走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定州强的发展新路径。
从京津冀看,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深入实施,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大平台加快建设,将推动更多京津优质创新资源向河北疏解,我市应抢抓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在对接京津中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京津冀区域创新发展新高地。区域竞争进入新优势重塑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重要增长变量,也为定州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带来了新契机。
从我市看,“十四五”时期,我市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重大机遇,把握发展规律,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战略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只要我们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中找准位置、主动融入、参与分工,就一定能够借力借势,实现跨越发展、蝶变腾飞。二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市场新空间。当前,河北省正在积极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市发挥产业比较优势,抢占国际国内市场,持续畅通产业循环和市场循环提供了渠道通道。三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拓展区域合作新腹地。国家大力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市加深与京津石雄的联动融合,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和开放型现代化节点城市。四是雄安新区建设带来转型发展新机遇。我市位于雄安新区毗邻区,有利于打造雄安新区高新技术成果转移、产业转化孵化的重要平台,助推定州在“伴飞”中实现“腾飞”。五是省直管带来改革创新发展新红利。省直管市的扁平化体制管理模式,有利于我们抢抓战略叠加机遇,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在全省谱写好“小市有大作为、小市有大贡献”的新篇章。
三、存在问题
对标先进县(市、区),我科技创新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严重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技领军企业缺乏,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变最后一公里渠道不畅。四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创新第一资源基础不牢。五是科技创新生态尚需改善,改革创新步伐有待加快。
四、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的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战略,把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作为工作主线,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省委“3689”工作思路,全面推进“1368”发展布局,着力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创新策源优势的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向定州集聚着力提升科技开放合作能力,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定州建设融入河北省创新体系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美丽定州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全力推进创新型定州建设实现新突破。
基本原则
注重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重点,支撑产业链条延伸和完善,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目标,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注重以自主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一批科技基础工程和重大创新项目,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创新集聚,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培育数字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优势。
注重以协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提升创新资源承接能力,注重加快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技术协作等为主的联合创新平台和机构建设,在对接京津中助推创新能力提升和综合竞争力
注重以人才积累激发创新活力。把创新型人才资源开发与积累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积极引进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强人才培育力度,完善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机制,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完善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不断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计划,扶持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技术合作,促进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培育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示范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十四五”末,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保持A类。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00家
(二)创新平台扩量提质。支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平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达到4%。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8家。不断完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功能和配置能力,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0亿元以上
(三)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统筹项目、人才、平台、资金等资源配置,推进自主创新产品“迭代”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加快与京津产业链精准对接,积极融入雄安新区产业发展,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和优化人才环境,推动人才政策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水平,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率
年均增长率5%
预期性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0.2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   (件)
2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4
预期性
科技型领军企业 (家)
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家)
100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20
预期性
技术合同成交总额  (亿元)
10
预期性
到2035年,全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跻身创新型前列。
(一)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紧抓“三件大事”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建设环京津协同创新和雄安新区创新增长极,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聚集,形成创新型产业集群,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更加注重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开展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不断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型“链主”企业。
  (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重点产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点产品,实施“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支持科技项目、产出科技成果,强化技术供给,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和技术转移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功能完备的技术转化机构、成果交易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政策,突出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服务,集聚国内国际一流科技人才。
  (六)加强科技开放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打造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平台,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生态圈。
七、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市紧紧围绕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强系统布局,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新时代创新型定州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加快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水平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度提升,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推动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更好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在全社会形成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的浓厚氛围。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加快建立科技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1. 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支持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本土化、专业化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来定州创新创业,加大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重点单位)培育,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2. 积极引进京津冀高端人才。实施京津冀专家定州行等“柔性引进”方式,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做强一个企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支持政策给予资金资助和服务保障;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在我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创新创业团队,符合条件的推荐申报省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的,在项目申请、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3. 不断改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营造引才引智环境,以人才优势推动实现创新创业优势。完善聚才、引才、引智、用才机制,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健全以创新能力、创新质量、创新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包括柔性引进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
(三)加快提升核心技术供给能力
1. 实施特色产业“攀登计划”。以汽车及零部件、体育用品、厨具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吸引和集聚国内优势科研力量,聚焦制约我市特色产业创新中的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促进消费需求、应用研究与产业化融通发展。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依托长安凯程河北基地发展,着力引进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促进减震器、汽车仪表等企业聚集,拓展负压救护车、氢能公交、冷链运输车等高附加值专用汽车。发挥汽车产业集群龙头带动作用,深化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燕山大学等院所合作,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河北长安新能源汽车在线监测大数据平台建设。
(2)体育用品产业。大力发展奥运经济、冰雪经济,支持防撞垫、冰鞋、冰壶等生产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实力的体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向高端体品装备制造转型。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与行业内领军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标准,增强产品竞争力。加快体品小区建设升级,鼓励体品企业向康复康养延伸、向冰雪运动拓展、向高端化迈进。
(3)厨具产业。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为契机,依托中华全国工商联厨具业商会、北京厨具商会,吸引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厨具制造企业落户定州,建设中国(定州)北方厨具新城。支持厨具制造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端设备、高端材料、功能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产业配套服务,设立国家级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实现产业快速聚集、快速发展、快速壮大。
2. 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传统装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医药等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解决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中装备创新、数字赋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1)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大延伸和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发展橡塑精深再制造、废旧电子精深加工、有色金属回收、报废汽车拆解等再生利用产业,以及相关装备的研发与制造。依托京津冀环保物流园,建设橡塑和有色金属再生资源交易中心。加快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二期建设,争取京津资源化深加工项目向定州转移,建立再生原料供应基地、再生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2)传统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农业机械、精密铸造等优势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着力引进节能环保装备、印刷机械等特色装备制造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一批智能工厂,鼓励双天机械、宏远机械、四方力欧等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提升示范工程,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引导东方铸造、孟生球铁等企业向精密铸造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工艺水平。
(3)金属制品产业。坚持实施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整合高蓬镇、李亲顾镇钢网产业,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和产业升级,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品种的多样化、规格的标准化、品牌的国际化、应用多元化发展格局。推进智能化装备应用,提高钢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金属制品转型升级聚集区。推进智能化装备应用,提高钢网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河北特色钢网及金属制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4)现代医药产业。加快荃美生物制药项目建设,依托金牛药业、康博药业等重点中医药企业,加强中药新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原辅料、中成药及饮片生产,推进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宝塔医疗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医疗器械物流园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医疗器械检验中心,与国内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推动现代医药产业做大规模、做优产品、做强品牌。
3. 实施新兴产业“隆起计划”。聚焦新材料、氢能、航空装备与服务等领域战略新兴产业,凝聚全市优势科技力量,按照“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创新链条设计实施重大科技任务,省级科技计划予以集中连续支持,加速破解“卡脖子”难题,锻造“杀手锏”技术,逐步构建起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衔接贯通的产业生态。
(1)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依托复朗施纳米科技公司,引进中科院纳米仿生涂层等项目,加快建设纳米产业园。整合生物医药、金属3D打印、军工航天等纳米材料上下游产业,吸引企业及人才入驻产业园,形成高纯度金属纳米材料研发、制备、高度关联下游产品一体化的产业链。
(2)氢能产业。完善氢能源产业链条,实施技术突破、产业成链、示范推广和设施配套“四大工程”,推进旭阳制氢、纯化、储运和河北长安氢燃料汽车技术突破,引进培育氢燃料电池企业、液氢储存设备制造等项目。完成长安客车氢能源汽车上市和氢燃料电池公交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加氢站项目建设,打造华北地区有影响力的氢能产业示范城市。
(3)航空装备与服务产业。大力发展新业态,加快通用机场项目建设,发挥天之翼无人机基地作用,开展轻型飞机和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拓展驾驶技术培训、赛事表演等业态,推广无人机遥感测绘、环境监测巡查等场景应用,打造华北地区重要航空产业园。
4. 实施科技兴农“提升计划”。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取得显著进展。
(1)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深化与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积极参与省级创新团队协作机制,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档升级星创天地,建设一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施农业创新驿站创建提升行动,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加快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分区域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集中力量打造优质专用小麦、精品蔬菜、道地中药材、优质生猪、优质蛋鸡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优势养殖示范区、肉类产业加工集群和休闲农业示范区。推进“生产+加工+科技+品牌”一体化,加快新希望全产业链二期项目建设,强化首农、首创、伊利等龙头带动,支持富元农业、黄家葡萄酒、金宏肉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3)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提升主食加工业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领军品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深入推进科技、绿色、质量、品牌“四个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生态农业、新零售等新型模式,自主培育农业创新品牌,打造一批农业亮点工程。支持拓展农业生态保障、文化传承、休闲养生等多种功能,布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5. 实施现代服务业“引领计划”。围绕前沿技术引领的未来产业,对重大技术研发、企业主体培育、重大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培养等给予支持。
(1)发展总部经济。大力引进集聚领军型、创新型和团队企业总部,吸引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单打冠军企业,在定州设立区域总部、运营中心、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培育京津冀总部经济新的聚集地。围绕现代农业、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挥重大项目示范带动效应,打造京津冀苗木花卉科技园区创新研发总部、新能源汽车研发总部基地、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和孵化基地。
(2)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发挥定州区位交通优势,依托中国供销华北农产品交易中心、国际粮油食品城,积极开拓冷链物流、国际贸易仓配供应链等业态。依托定州国际陆港、通用机场,统筹海铁联运、空铁联运,开通中欧班列,打造京津冀功能完善、产业高端、业态融合的新兴区域物流基地。谋划智慧物流园区、城市物流分拨中心,打造冀中南快递物流中转站。
(3)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依托定州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打造中心街、兴华路“T”字型旅游轴线,用绣花功夫抓好古城-南城门片区、兴国寺-众春园片区、大道观-王灏庄园片区、清真寺-回民街片区整体改造,建设一批独具汉风宋韵特色的风情街区。大力发展文创产业,鼓励优质文创产品企业,开展创意策划、研发设计和展示销售,形成一批具有定州特色的文创精品。依托定州经开区工业基础,挖掘发展一批“文化+工业+旅游”的工业旅游新高地。发展乡村旅游,鼓励传统手工艺制作、采摘活动等体验式旅游新业态。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医疗医药、健康养生等朝阳产业,支持宝塔医疗器械、金牛药业等企业发展壮大,促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
(4)发展会展经济。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立足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优势,鼓励各类经济实体主办产业发展大会、工业设计创新大赛、苗木花卉园林博览会、农民丰收节等会展,依托定瓷、缂丝文化、园林机械、特色农产品等,培育一批特色会展活动。通过举办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汇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带动旅游、交通、文化、餐饮、住宿、商贸等行业发展,形成有经济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
(四)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1. 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构。加快开发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朝晖科技园等常设技术市场建设,增加和完善省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技术交易市场的功能和配置能力。培养技术转移人才,积极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每年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0项。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2.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支持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引导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孵化转化。加强消防安全科技攻关,推动消防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3.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定州市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催生企业科技创新发展动能。组织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五)加快打造开发区创新高地
1. 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加大开发区(高新区)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力,增强创新能力,引领和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开发区(高新区)管理改革,完善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发挥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上档升级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
2. 提升园区发展动能。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健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载体,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量逐年提升。
3. 完善创新型企业育成体系。鼓励支持开发区内各类主体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企业孵化育成链条,为初创团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差异化的公共科技服务。支持开发区在中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六)加快拓展科技开放合作新渠道
1.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和冬奥会筹办三大机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雄安新区产业转移。深化“京津雄安研发、定州转化智造”模式,加强与京津雄安创新源头对接,积极吸引京津雄安科技成果在定州落地转化。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纳米科技产业园、氢能产业基地、中投制造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平台。
2. 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化与创新强国在人才培养、技术转移、企业孵化等方面务实合作,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力度,为我市集成运用国际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平台、拓宽渠道。持续加大国际招才引智力度,继续做好省级引才引智项目工作。
(七)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1. 全面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用,根据企业需求,引导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与企业、农业合作社、基层一线进行对接,开展科技精准帮扶,构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
2. 布局企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省企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方案,完善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功能,引入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人才培训、标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
3. 大力推进创建“工业诊所”。围绕企业转型中存在的技术、产品、管理、市场等问题创建“工业诊所”,进行“把脉问诊”,形成“体检报告”、编制“诊疗方案”、提出个性化“治疗措施”。
4. 强化“金牌科技服务驿站”服务。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落实,加强科技政策培训服务中心建设,培育专业、规范、高效的“金牌科技服务驿站”,为企业知晓、衔接、享受科技政策提供管家式服务。
5. 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加大资金保障,推进科技政策落实。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让和开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衔接国家、省科技创新政策,及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科技政策,加强对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打通科技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
(八)全面提升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
1. 推动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增强工业设计的渗透性。结合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将工业设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企业运营管理全过程,促进制造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优化供给结构,引领消费升级。
(1)推动设计引领产品创新。持续激发工业设计市场需求,支持制造企业购买工业设计服务,优化产品外观、结构、功能,鼓励和支持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建设。综合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提高产品功能、结构、外观、造型等设计水平。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工业生态理念为原则,开展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等绿色设计,采用绿色环保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
(2)推进设计营销一体联动。聚焦消费升级新趋势,创新设计思维,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与商业因素的融合,打破设计、生产、营销壁垒,推行产品设计、品牌设计和市场营销三位一体联动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发展个性化定制的C2M模式,推动产品IP化、品牌化、消费场景化,打造线上线下产品体验中心,增强产品卖点和竞争力,以设计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实现以设计促消费升级,以消费促设计提升。
(3)加快设计增值品牌价值。鼓励企业运用文化、工艺、色彩、文字、图形等要素,开展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形象设计,增强认同感,促进企业品牌化发展。加强产品品牌形象设计、外观包装设计、展览展示设计,提高品牌识别度,塑造企业核心品牌价值和文化。厚植定州文化底蕴,深挖定州文化资源,加快定州文化元素在产品包装、品牌运营、营销策略等方面应用,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传达品牌理念,塑造我市产品的品牌价值。
(4)加强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安装调试、交付使用、运行维护、回收利用等环节,到人、财、物、信息等全要素,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的一体化设计。在提升产品的外观造型、功能结构以及工程易用性和环境融合性基础上,加强企业信息化系统设计与建设,发展“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优化产品服务体验,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促进制造业由产品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的服务型制造转型。
(5)引导设计赋能企业创新发展。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设计规范和设计管理培训,提升企业设计开发能力。支持中小企业深度应用工业设计,充分发挥工业设计跨界融合作用,强化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引导企业丰富产品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加快企业向细分领域和专业领域市场延伸拓展,助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做强做大步伐。
(6)推动设计融入特色产业集群。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体育用品、钢网、铸造、橡塑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内龙头骨干企业与高端设计机构、高等院校等深度合作,聚焦产品开发、包装升级、质量提升、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进行设计融入,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7)加快设计赋能重点行业及新兴产业。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加快产业链关键环节工业设计植入,全面提高企业智能设计、协同设计、绿色设计能力。持续做好体育用品工业设计大赛活动,聚焦体育用品、食品医药、旅游文创等行业,加快推进工业设计全面渗透,储备一批优秀的可孵化的产业化项目,并积极向有潜力的市场领域拓展,提升综合竞争力。以工业设计赋能新兴产业,培育和拓展纳米科技产业链。
2. 培育壮大工业设计产业,提升服务供给的适配性。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企业创新活跃的作用,着力构建高水平、专业化、品牌化设计产业链。
(1)打造设计领军企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分离设计机构,对外开展设计业务,提升工业设计服务专业化程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和引进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培育创建市级工业设计示范企业。支持设计与制造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共同建设以设计为驱动的新型企业组织,打造“设计+”生态。
(2)培育设计服务品牌。围绕设计服务全产业链建设,支持大中小设计服务企业突出自身优势,深化与制造企业对接合作。鼓励中小设计企业深耕细分行业,在体育用品、食品医药、文创旅游等特色产业,培育形成产品设计、品牌设计、时尚设计、服务设计等设计服务品牌。
(3)打造全产业链设计服务体系。发挥定州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作用,整合面向材料、研发、供应链、制造、营销、渠道、品牌等产业链各环节设计资源,提供市场调研、用户研究、设计定位、模具制作、生产制造、品牌塑造、渠道推广、市场营销等全方位一体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工业设计创新中心服务功能,开放共享高精度3D打印、微观装配实验室、新材料实验室、人因工程测试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降低设计创新成本。联合开展工业设计大讲堂、优秀工业设计产品联展等对接交流展示活动,培育工业设计植入和明星产品典型案例,选树优秀工业设计机构,加强宣传推广,推进设计制造深度合作。
3. 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制造业设计质量效率。以高校、省、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设计服务机构等为节点,研究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设计资源库,提供政策咨询、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打造设计创新发展的生态体系。
(1)建立工业设计研究服务体系。鼓励高校、工业设计中心、设计服务机构创新体制机制,面向工业设计共性技术和需求,整合设计资源,探索建立面向细分行业或专业领域的工业设计研究机构。围绕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建立开放共享的行业数据库、材料数据库、通用模型库等设计资源库,提供设计工具、设计标准、大数据分析、检验检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服务。
(2)支持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行业组织、设计机构、相关高校,加强设计基础研究和设计工具开发,支持建设基础数据、设计交易、设计工具、品牌推广等四类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我市提供市场化设计服务。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和设计师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和著作权登记,鼓励在产品或包装上标注设计机构或设计者名称,保护工业设计创新成果和设计师权益。鼓励和支持公民及法人以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创办企业。加强设计类评奖、大赛、展览的知识产权保护。顺应设计产业发展实际,探索新业态、新领域的工业设计保护措施。依法严厉打击侵权、假冒、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全面领导。各部门要把科技改革创新摆在工作核心战略位置,切实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健全领导组织机构,明确责任人、时间表、施工图,举全之力推动十四五时期科技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二)强化组织保障。发挥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与国家、京津、省的政策协调,指导协调推动全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任务部署。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强化本部门科技创新发展部署,形成上下联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部门间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科技界、产业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落地实施。
(三)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严格落实财政对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建立健全稳定性和竞争性支持相结合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关于本站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定州市人民政府
网站标识码:1306820002
冀ICP备07026536号   冀公网安备 130682020000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