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约1260前-1337后)名德信,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元代名臣王结之父,祖籍河北省定兴县。早年,其父王逖勤随成吉思汗西征,班师后带妻子驻军秦陇(今陕西甘肃)。后来王逖勤举家迁到中山府(今定州市)。王实甫出生中山府,亦称中山人(详见《元史》和孙楷第《元曲家考略》)。王实甫自幼聪慧,诗词歌赋出类拔萃。精通音律。成年后经父亲朋友举荐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因不满官场龌龊,愤而辞官。迷惘和失望之中闯荡到元大都,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王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行院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期间,他创作的杂剧,名目可考的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王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等十四种之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实甫回到了中山府,开始了《西厢记》写作。
在此之前,金代有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也称董西厢,故事里的主人公崔莺莺和崔相国是博陵人。王实甫出生地中山府,在隋大业,唐天宝,五代石晋,宋太平兴国、金天会年间等曾设博陵郡并为治所,崔氏又是隋唐时期定州的名门望族,曾出过多位状元和宰相,莺莺的故事有其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形,定州崔沿土村崔家坟曾有莺莺碑,后藏于民家,所以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在定州广泛流传,王实甫编写《西厢记》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该剧通过莺莺和张生这一对男女青年双双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获得美满结果的动人故事,揭露和鞭挞了企图阻碍爱情幸福的封建势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而进行的反抗斗争。戏中明确唱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激励着封建时代有情的男女去冲破礼教的藩篱,追求自身的爱情幸福。《西厢记》戏文典雅清丽,情景交融,名句隽语,美不胜收。莺莺与张生长亭饯别时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为历来传诵名句。《西厢记》曲词的语言,既是民间口语的精选提炼,又有唐诗、宋词和经书史籍中的语句。《西厢记》问世时,就有了很高的声誉。明代贾仲名的《续录鬼簿》中有一首[凌波仙]词,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赞语中,既指出了《西厢记》是元杂剧中最佳作品,也说明是源于民间传奇的新杂剧。清代的曹雪芹在他的《红楼梦》中也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口赞美《西厢记》。也可以说,“南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北有崔莺莺和张生”。《西厢记》成为古代戏曲中爱情剧的高峰之作,是我国古代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现传明、清各种《西厢记》刻本不下100种。《西厢记》被拍成电影、电视剧,深受欢迎,被翻译成多种外文,驰名世界艺坛。